这段时间,亚马逊圈子里几乎每隔几天就会传出封号的消息,卖家群一夜之间变成了"情绪高压区":有人彻底清零,有人惊险过关,还有人在焦虑中等通知。尤其是今年Prime Day前后,一场前所未有的"扫号风暴"正在全球席卷,来势汹汹,毫无预警。
店铺一夜归零,连申诉机会都不给?
这次被波及的卖家普遍反映出一个特点:速度太快,反应不及。很多人是刚发现销量不对劲,后台就已经无法登录了。有的甚至还在做广告、备货,结果系统直接弹出验证通知,说是涉嫌违规,要求提供视频身份验证。
不通过就直接封店,连缓冲时间都不给。更棘手的是,部分账号被冻结后,连账户内资金都被锁死。
而这次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协议3",也让大家开始警惕账号身份、注册资料、操作习惯等方面的合规风险。
地址成"雷区",欧洲站重灾区
如果你还以为扫号只是美国站的事,那恐怕已经落伍了。这波风暴直接扩展到了欧洲站,很多德国、英国站的卖家莫名中枪,而罪魁祸首竟然是地址问题。尤其是体检报告中出现了一个词——"mufus"。
这个看上去像乱码的单词,其实背后隐藏着亚马逊对"地址重合"的高敏感度。如果你和其他账号使用了相同的退货地址、海外仓地址,哪怕你们之间完全没有关系,也有可能被系统认定为关联,从而中招。尤其是用了未经授权的美国住宅地址或商业地址,平台就很有可能会认为你是在"规避平台政策"。
之前不少卖家习惯把多个店铺地址统一管理,方便操作。现在看来,这种便利换来的可能是灾难。亚马逊越来越强调账户背后的"物理真实存在",哪怕你产品合规、运营正常,但只要地址出现问题,就极有可能被列为高风险账号。
英国NCA出手,扫号背后另有推手?
扫号潮背后其实也不只是亚马逊在缩紧政策,而是多方合力加强跨境监管的大背景之一。前不久英国国家犯罪调查局(NCA)就发布了一个重磅报告,公开点名了上万个"壳公司"存在注册异常、账户异常、资金走向异常等问题。
这些公司不少通过代理机构注册,背后和部分跨境电商业务有关。亚马逊作为一个合规意识极强的平台,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尤其是在欧洲站,如果你注册公司、税号、银行账户不透明,又和这些高风险地址沾边,被波及的概率是相当高的。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合规背景排查"还会持续,甚至可能变得更加严格。
风控逻辑彻底转变,运营方式必须升级
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出,亚马逊的风控已经从"平台规则"进入了"底............. 原文转载:https://fashion.shaoqun.com/a/2193795.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