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上海海域附近船舶密密麻麻拥挤在一起的截图在网间流传,图称"上海的外海已经滞留数百辆远洋货轮,供应链断就断在这里"。
一时间,该图迅速引发网络热议,尤其是在上海防疫封控背景下,关于上海疫情对海运造成的影响这一话题持续引发关注和讨论。
上海港等泊船个位数 为截图拥挤不堪
4月2日,就有关"上海港严重拥堵"的消息,上港集团也作出回应称:
我们注意到有个别媒体发布了关于上海港严重拥堵的不实报道,其中提到的'上海的港口延误情况越来越严重','本周在上海港等待装卸的船舶数量已飙升至300多艘'等缺乏考证的言论和附图,根据上海港内部数据监测,2月份以来,上海港码头生产运营如常,集装箱船未见拥堵。"
上港集团进一步表示,目前上海港绝对没有"堪比美西港口拥堵"的情况发生,等泊船只数量为个位数,等泊平均天数为正常值。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港全港停工船52艘,其中散杂货43艘(含内贸13艘),集装箱船9艘,其中等泊船4艘。
根据马士基等大型班轮公司3月对外公布的信息,由于春节后到3月持续的疫情交替影响,亚洲港口等泊天数通常在1-2天,上海港的等泊平均天数甚至优于南北方代表性港口。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截图中那样船舶拥挤的情况?
多位航运业内人士认为,长江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船多是很正常的,但是这里的船有很多种类,除了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油轮,还有渔船,拖轮,驳船以及其他小型船(船长在80米以下)。
对于网传图片,海事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信德海事相关负责人陈洋表示,图中标识的位置不仅有上海港,还包括宁波舟山港;再者,该图基本是将大大小小的船,包括货船、渔船、小拖轮,航行过路的船,以及已经离开的船舶残留的信号都包含进去了。
航运界网主编王海分析:"那张广为流传的图既没有区分进出上海港的船舶和南来北往的过路船,也没有区分截图当时仍在上海外海的船和已经离开此处、岸基AIS信号已经消失的船(AIS是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而是杂糅在一起,甚至设置了AIS点位的渔网可能也被纳入。换句话说,假如这张图是真的,那也是在截图当时,仍保持和已消失岸基AIS信号的一个瞬时状态,另外,此截图的比例尺不正常,显得船舶"过大",视觉上有种密密麻麻的感觉。"
筛选主流货船后,洋山港附近海域的船舶情况,也包括途径的船只。
来源船讯网
王海进一步指出,近期在上海海域附近排队等待的船舶数量在两周半内增加了5倍,不过集装箱船舶排队数量并没有出现大幅增长,主要是干散货船和油轮排队数量出现了大幅增长,而这两种船的目的地更多是宁波舟山港,上海港还是以集装箱船为主。
目前上海港仍在保持24小时作业,不过由卡车司机负责的衔接码头货运的陆运方面,的确因为上海地区的封控以及长三角各地疫情防控政策不一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上海疫情防控之下 航运公司紧急应对
干散货船、油轮船和集装箱船的表现存在差异,根据业内人士反馈,集装箱船的减少,原因或在于航运公司对集装箱船进行了跳港调整。
根据公告梳理,为配合防疫要求,包括马士基、达飞轮船、赫伯罗特、中远海运等在内的多家全球大型航运公司此前纷纷发布业务调整公告,更改上海地区客户服务时间或调整为居家办公,甚至暂停部分业务。
例如马士基公告称,上海仓库于3月28日至4月1日关闭,并预计进出上海的卡车运输服务由于核酸检测需求,将受到30%的严重影响;马士基3月28日更新大中华区业务公告,该公司上海柜台窗口及办公室,自3月28日起暂停办公,直至另行通知,重要文件将由南京柜台处理。
达飞轮船在3月28日"上海地区运营更新"的客户通知中,鉴于上海地区近期采取的预防措施,向客户告知码头、多式联运、柜面业务、首付款方面的最新情况。同日,赫伯罗特也发布了防疫期间上海出口客服柜台业务的调整通知。
上海港方面,为应对疫情挑战,上港集团对人员进行闭环管理,安排生产运行保障人员入住各生产单位临时宿舍,各生产单位保持24小时正常作业。同时,为缓解因疫情影响造成的公路运输压力,上港集团推出"集装箱陆改水"服务。据............. 原文转载:http://fashion.shaoqun.com/a/860980.html
香港通关:https://www.ikjzd.com/articles/115376
yahoo co jp:https://m.ikjzd.com/w/3213
ASIC:https://m.ikjzd.com/w/350
USCPA:https://www.ikjzd.com/w/1378
停售+强制!亚马逊速卖通强制要求卖家注册德国EPR!:https://m.ikjzd.com/articles/157205
高能提醒:数千卖家被系统误判操纵评论,这些操作你得小心!:https://m.ikjzd.com/articles/157215
想在日本和泰国市场营销?Line不容错过!:https://m.ikjzd.com/articles/15718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