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4

跨境行业淡季即将来临!欧洲夏季休假文化解码

在炎炎夏季,当阳光明媚、气候宜人时,欧洲人纷纷放下工作,与家人朋友共享宝贵的时光。这种深植于骨的文化习惯,造就了夏日的跨境领域淡季:移民申请、房产打理和海外工商注册等大部分欧洲相关服务被迫进入"暂停状态",许多程序和流程也延后处理……

欧美夏休期间相关服务被迫进入"暂停状态"

图源:网络

本文将探讨欧洲夏季休假的传统,以及这一独特文化现象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对全球其他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欧洲人的夏日盛宴

《今日美国》一份报道显示,在全球带薪假期最多的八个国家中,前七位都是欧洲国家。其中奥地利与葡萄牙以年均35天的带薪假期位居榜首;德国与西班牙以一天之差紧随其后;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三国则位居榜单的后三名,年均带薪假日30天,取决于各国劳动法与企业规定的不同,欧洲人一般都有25-40天的年假可以自由支配。

各发达国家的带薪年假和公共假日

图源:网络

其实欧洲各国的法律中对于休假的具体时间都没有明确规定,大多数人还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在夏季统一休假。市场研究公司Ipsos发布的《2023全球度假晴雨表》显示,4个欧洲人中就有3个安排了夏季度假,是2011年以来的最高比例。度假是欧洲人夏季最大的事儿,如果跟欧洲有跨境相关业务往来,须提前做好周密计划和准备工作。

大部分欧洲人在度假期间不会处理工作

图源:网络

通常欧洲人的工作社交会以"How was your weekend/holiday?"开启,然后大家大聊特聊自己的旅游见闻和度假生活,大部分欧洲人在度假期间也不会处理工作,有网友曾经分享过德国同事的休假态度。同事说要去阿尔卑斯山度假。问:"那我怎么联系你?"同事回复:"别联系。"可见大多数人愉快地接受了商业社会与消费主义带来的生活方式,尽情享受假期。

二、多彩的休假选择和文化体验

欧洲人爱好广泛,休假的选择非常多样化,但休假在他们眼中,不是十天十五国到处跑,而是选择一个美美的地方,悠闲地开启假期。许多人都有一两个玩得很精的项目,诸如浮潜、登山、划艇等都是广受欢迎的野外项目,而夏天的长假给他们提供了专注业余爱好的机会。此外,阳光海滩、徒步露营、乡野田园都是欧洲人热衷的几项度假选择。简单来说,"消暑三件套"莫过于音乐、户外和酒精。

"消暑三件套":音乐、户外和酒精

图源:网络

相关数据表明,大部分欧洲人都选择留在本国度过炎夏,如马耳他和斯洛文尼亚,超过80%的人选择在国内度假,而瑞士、卢森堡等缺乏优质海滩等国家的人们则更爱出国,一波接一波地赶赴法国南部、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等阳光明媚且有海滩的地方休假。这些数字不仅揭示了欧洲各国人民在夏季旅游偏好上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不同国家的地理特色和文化差异。

"就算夏天里想工作,也没什么生意。其他人都休假了,坚持工作反而可能被另眼看待,大家会觉得你不懂生活,这也算是一种社会压力吧。"许多欧洲企业的雇主认为,从长远来看,夏休带来的状态调整能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长期不休假的员工积累的负面情绪不单单会影响自身的工作效率,还可能会进一步传染给其他同事。因此如果某位"工作狂"员工如果长时间不休假,可能会招致老板的"劝假"。

三、欧洲夏休时间一览

各国夏休假期安排反映独特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观,更是文化多样性和风土人情的生动展示。在北美,大多数美国人会选择在7月开始度假,尤其是7月的第二周,与7月4日的美国独立日假期连起来,凑成一个长假;加拿大假期则集中在7、8月,多数人选择在8月休假。

欧洲有句俗话叫"month of August off",即8月休假一个月。在每年的6月-9月会有1-2周的带薪暑假;.............

原文转载:https://fashion.shaoqun.com/a/1654784.html


tiktok怎么进:https://www.goluckyvip.com/tag/81877.html
ios怎么用tiktok:https://www.goluckyvip.com/tag/81878.html
tiktok成人国际版下载:https://www.goluckyvip.com/tag/81879.html
新手必看:https://www.goluckyvip.com/tag/8188.html
tiktok的创始人:https://www.goluckyvip.com/tag/81880.html
ins tiktok:https://www.goluckyvip.com/tag/81881.html
亚马逊推出AI技术Project PI!配送中心可标记产品瑕疵:https://www.kjdsnews.com/a/1862659.html
亚马逊推出AI技术Project PI!配送中心可标记产品瑕疵:https://www.goluckyvip.com/news/269239.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